当清晨的薄雾还笼罩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的塔尖,当连云港花果山的云海正漫过玉女峰的眉梢,一张小小的汽车票,便成了串联这两座城市的纽带,它不仅是纸面上的车次信息,更是一条承载着期待、风景与人文温度的旅程起点——从徐州的古城底蕴到连云港的海滨风情,这张票里藏着的,是沿途千里的风景与故事。
出发:徐州站,淮海平原的晨光
在徐州汽车总站,买票的过程总带着一丝烟火气,窗口前,排队的旅客提着行李,有学生背着双肩包,眼里闪着对海边假期的好奇;有商人攥着文件,眉头微蹙却难掩归家的急切;还有老人拿着身份证,反复核对“连云港墟沟”的目的地,嘴里念叨着“去看看大海”。
“师傅,到连云港墟沟的几点发车?”
“8点10分,准点发车,您拿好票,2号检票口上车。”售票员的声音清脆利落,递过来的车票上,红色的字迹清晰:“徐州→连云港,发车时间08:10,票价178元”,车票的边缘有些微磨损,显然被很多人摩挲过,却像一枚信物,将出发的仪式感拉满。
徐州,这座被称为“五省通衢”的古城,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淮海平原的 heart,站前广场上,晨练的老人打着太极,孩童追逐着鸽子,远处淮塔的轮廓在晨光中格外庄重,从这里出发,仿佛带着古城的厚重,一路向东,去奔赴那片蔚蓝。
途中:从平原到海岸线的风景渐变
汽车驶出徐州站,便一头扎进了淮海平原的晨雾里,起初,窗外的景致是熟悉的:金黄的麦田连天接地,村口的白杨树挺拔如哨,农舍的炊烟袅袅升起,偶尔有骑着电动车的村民从路边掠过,车筐里装着新鲜的蔬菜。
“下一站,邳州东站,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广播里响起女声,汽车在高速服务区短暂停靠,有人下车买了煎饼,有人蹲在路边抽烟,司机师傅则擦了擦方向盘,和旁边的同行聊起连云港的渔汛:“现在正是带鱼肥的时候,到了那边,得尝尝海鲜面。”
随着车轮滚滚向东,地形渐渐变化,平原的温柔被山峦的起伏取代,窗外的麦田变成了成片的茶园,茶农们戴着斗笠,在梯田间弯腰采茶,空气里也多了湿润的气息,不再是北方平原的干燥,而是带着一丝海风的咸腥——那是连云港在召唤。
路过新沂时,汽车驶上长深高速,路边的指示牌开始出现“连云港方向”的箭头,有人开始低头刷手机,查连云港的酒店;有人则望着窗外发呆,或许在想象那片海的样子:是波光粼粼的温柔,还是惊涛拍岸的壮阔?
抵达:连云港,山海相拥的浪漫
当“连云港墟沟站”的广播响起时,窗外的景象豁然开朗,远处,连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海面,苏马湾的沙滩泛着金色的光,海鸥掠过船桅,带着清脆的鸣叫,汽车缓缓驶入车站,下车的人拖着行李箱,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海水的清新。
走出车站,便能看到海港的轮廓:巨大的吊臂在蓝天白云下挥舞,远处的货轮鸣着长笛,缓缓驶入黄海,墟沟的老街上,海鲜摊前摆满了活蹦乱跳的螃蟹、鲍鱼和虾,老板娘操着苏北话热情招揽:“刚上岸的带鱼,要不要来点?”
对于第一次来连云港的人来说,这张汽车票是打开山海的钥匙,你可以花一个上午爬花果山,在玉女峰上俯瞰云海翻涌,寻找“水帘洞”的踪迹;可以下午去连岛大沙湾,踩着细软的沙滩,让海浪漫过脚踝;傍晚时,到连老街吃一碗海鲜面,汤头鲜美,面条劲道,再配上一瓣蒜,便是地道的连云港味道。
而对于归乡的连云港人,这张车票则载着满满的牵挂,或许是为了吃一口妈妈做的梭子蟹炒年糕,或许是为了和父亲一起去码头看看新渔船,又或许只是想躺在老家的床上,听一夜海浪声。
一张车票,两种人生
从徐州到连云港的汽车票,从来不仅仅是一张通行证,它是学生寒暑假的期待,是商人奔波的动力,是老人归乡的念想,是旅人探索未知的好奇,在这条线路上,每天有无数张车票被售出,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出发与抵达的故事。
就像徐州的煎饼和连云港的海鲜面,看似南辕北辙,却在一张小小的车票上相遇,融合成独特的味道,徐州的厚重与连云港的浪漫,平原的辽阔与海洋的包容,都在这条路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下次,当你手握这张从徐州到连云港的汽车票,不妨放慢脚步,看看窗外的风景变化,听听身边人的故事,感受车轮下从平原到山海的渐变,或许你会发现,旅行的意义,不只在于抵达,更在于沿途的每一处风景,和每一颗期待的心。
毕竟,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而这张车票,就是通往风景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