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城的晨光
清晨六点,浙江永康的晨光还带着一丝薄雾,城郊的长途汽车站里,已有三三两两的旅客拖着行李箱,在检票口前排队,永康,这座以“五金之乡”闻名的江南小城,空气中总飘着淡淡的金属气息,而今天,这种气息里多了一份远行的期待。
“师傅,去三门峡的票还有吗?”一位提着编织袋的大哥问,袋口露出半袋五金配件,他要去河南的工地送货,检票员笑着点头:“放心,车马上发车,您坐稳就行。”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大巴缓缓驶出永康城区,车窗外,熟悉的低矮厂房、蜿蜒的溪流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青山和金黄的稻田——这是浙中向浙西过渡的丘陵地貌,每一帧都像一幅水墨画,乘客们或低头刷着手机,或闭目养神,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早餐香气,有人从包里掏出永康特色的“肉麦饼”,咬一口,酥脆的外皮裹着鲜美的肉馅,这是出发前家乡的味道。
行路:穿越千里的“流动驿站”
这趟从永康到三门峡的长途汽车,全程约1200公里,耗时近14小时,是连接江南与中原的一条“陆上纽带”,大巴车像个“流动的驿站”,承载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邻座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背包上挂着三门峡学院的校徽,他兴奋地翻着手机相册:“我考上了研究生,第一次出远门,爸妈不放心,让我坐这趟直达车,安全!”后排坐着两位阿姨,她们是去三门峡探亲的,用带着河南口音的普通话聊着家常:“咱三门峡的黄河大坝可壮观了,这次得让娃带我们去玩玩……”
司机李师傅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他握着方向盘,眼睛不时瞟向后视镜,嘴里念叨着:“这段高速车多,得小心;过了合肥,路况就好多了。”他开这趟车五年了,对沿路的每一个服务区、每一个弯道都了如指掌,中午时分,车停在杭州湾服务区,乘客们下车活动筋骨,有人泡面,有人买来热气腾腾的包子,还有人站在路边拍下远处的跨海大桥——那一刻,车轮碾过的不仅是距离,更是从江南水乡到中原大地的地理过渡。
风景:从烟雨吴越到雄浑中原
大巴车一路向西,窗外的风景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
过了浙江,进入江西,山势渐渐陡峭,满眼的翠绿中多了几分险峻,傍晚时分,车子驶入湖北境内,长江如一条金色的绸带,在夕阳下闪着粼粼波光,乘客们纷纷挤到窗边,有人拿出相机拍照,有人指着远处的货轮感叹:“原来长江这么宽啊!”
夜幕降临,车子驶入河南境内,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渐亮起,与天上的星辰连成一片,当广播里传来“前方到站三门峡南站”时,已是晚上八点多,车门打开,一股夹杂着黄土气息的晚风扑面而来——这是中原大地的味道,与江南的湿润截然不同,却带着一种厚重的亲切。
抵达:山与河的交汇处
走出车站,三门峡的夜色里透着几分静谧,远处,黄河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南站的广场上,有人举着接站牌,焦急地张望着;有人拖着行李箱,汇入城市的车流,脚步里带着归家的急切。
那位永康来的大哥,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爸,我到了,明天一早去工地,五金配件都好好的。”大学生则背着包,拦了一辆出租车:“师傅,去三门峡学院,麻烦开快点,我想早点见到室友!”
车轮上的旅程结束了,但故事还在继续,从永康的五金作坊到三门峡的黄河之滨,这趟汽车不仅连接了两座城市,更串联起无数人的梦想与牵挂,它像一条纽带,让江南的灵秀与中原的雄浑在这里交汇,让远方的期盼与脚下的踏实在这里相遇。
当大巴车再次启动,驶向下一个黎明时,我们知道:有些距离,用车轮丈量,反而更近;有些牵挂,跨越千里,反而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