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汽车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出行标配,而车险也随之成为车主们绕不开的话题,提到“车险是不是强制险”,不少车主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买车险不是必须的吗?”——但这里的“强制”其实有明确的法律指向,并非所有车险都属于强制范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些车险是国家强制购买的?哪些又是自愿选择的?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强制险的唯一主角: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交强险)
首先要明确:我国法律强制要求机动车购买的保险只有一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由保险公司承保,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自机动车购车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并随车携带保险标志。”这意味着,只要你的车要上路行驶,就必须购买交强险,否则无法通过年检、也无法合法上牌。
交强险的“强制”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车主的强制——不买就不能开车上路;二是对保险公司的强制——不能拒绝承保符合条件的交强险(即使车主有出险记录,保险公司也必须卖),它的核心目的是“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得到及时的经济赔偿”,属于“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性保险。
交强险的保障额度相对较低,根据2020年9月发布的改革方案,在有责情况下,交强险的最高赔偿额度从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8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无责情况下最高赔偿1.99万元,但现实中,一起稍严重的事故往往远超这个额度,因此交强险只是“基础保障”,无法完全覆盖车主的风险。
商业险:自愿购买,但“强烈建议”配置
除了交强险,我们常说的“车险”还包含商业车险,如第三者责任险(三者险)、车辆损失险(车损险)、座位险、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等。商业险完全是车主自愿购买的,法律没有强制要求,但为什么几乎所有车主都会选择配置?
因为交强险的保障有限,而商业险是对其的重要补充,以“第三者责任险”为例,它是商业险中最受欢迎的险种之一,主要赔偿事故中第三方(对方人员、车辆或财产)的人伤或物损损失,现在路上豪车增多、人伤赔偿标准提高,一旦发生致人伤亡的事故,交强险的20万额度往往不够用,若没有三者险(常见保额有100万、200万、300万等),车主可能需要自掏腰包承担几十上百万的赔偿,压力巨大。
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后,商业险的“打包”也更合理:车损险已包含盗抢险、玻璃险、自燃险、涉水险等多个附加险,且三者险的投保率大幅提升(改革后新车投保率超90%),这些都不是“强制”的,却是抵御重大风险的关键——毕竟,没人能保证自己开车永远不出意外,而一旦发生事故,足够的商业险能避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回到解放前”的悲剧。
不买交强险的后果:罚款+扣车+赔偿风险
既然交强险是强制险,那不买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未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保险费的2倍罚款;之后补办交强险后,车辆才能被发还。
更重要的是,如果未投保交强险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需要车主自行承担,假设A车未买交强险,与B车碰撞导致B车维修费5万元、驾驶员B受伤产生医疗费3万元,本应由交强险赔付的19.8万元(有责情况下),现在全部需要A车车主自己承担,这对个人来说是极大的财务风险。
强制险是“底线”,商业险是“升级”
回到最初的问题:“车险是不是强制险?”答案是:车险中只有“交强险”是强制险,商业险均为自愿购买,交强险是法律规定的“底线”,保障的是事故受害人的基本权益;而商业险是车主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的“升级保障”,是对自己和他人风险的进一步兜底。
作为车主,我们既要遵守法律,强制购买交强险,也要理性评估风险:如果车辆常跑高速、所在地区豪车多或人伤赔偿标准高,建议至少配置100万以上的三者险;如果车辆价值较高(如新车、豪车),车损险也必不可少;经常载家人的朋友,可以加上座位险,保障车内人员安全。
毕竟,车险的本质是“风险转移”,花小钱买安心,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车险是不是强制险?一文读懂交强险与商业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