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到南昌,一场跨越千里的温情旅途
清晨六点,驻马店西站客运站已微微苏醒,灰白的水泥广场上,零星候车的旅人裹紧外套,呼出的白气在初秋的空气里凝成雾又散开,远处,一辆挂着“驻马店—南昌”车牌的蓝色大巴缓缓驶入站台,车头的“豫Q”车牌在晨光里格外醒目,这辆即将踏上800公里旅途的大巴,像一座移动的桥梁,载着中原大地的人间烟火,驶向赣江之畔的江南人家。
出发:驻马店的晨光与牵挂
“师傅,去南昌的票还有吗?”一位提着编织袋的大妈凑到窗口,袋口露出半袋新炒的花生,是她凌晨在菜市场特意买的,“闺女在南昌打工,说想家里的味道。”售票员笑着递过车票:“大妈放心,车准点发,路上热乎花生,正好路上吃。”
大巴准时发车,车窗外的驻马店渐渐后退,高楼变成低矮的民居,街道两旁的杨树哗哗作响,车窗缝隙里飘来早餐摊的胡辣香——这是每个驻马店人熟悉的晨序曲,车厢里,有人戴着耳机刷手机,有人靠着窗打盹,一位年轻的妈妈正给孩子削苹果,果皮在手里打着卷儿:“到了南昌就能见到爸爸啦,宝宝乖哦。”
驻马店,这座位于河南南部的小城,曾是“天中”古郡,如今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从这里出发的人们,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的憧憬,像一颗颗种子,随着车轮播撒向更远的土地,而南昌,便是许多人心中那片渴望抵达的土壤——有打拼的机会,有熟悉的乡音,更有等待归人的灯火。
途中:车轮丈量山河,人情温暖旅途
800公里的路程,大巴要行驶近10个小时,这漫长的旅途,却从不枯燥。
中午时分,车停在服务区,大家下车活动筋骨,有人泡起自带的泡面,有人买了热腾腾的包子,一位大叔从后备箱搬出一箱矿泉水,挨个分给邻座:“兄弟,路上喝,我这儿有多的,别客气。”原来,他是去南昌看生病的母亲,特意多带了水,“路上互相照应,都是出门人。”
下午三点,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车厢里,暖融融的,一位白发老人拿着老式手机给家里打电话:“妈,我到湖北了,车挺好,别担心……对了,给小孙子带的玩具,我明天就到!”老人声音洪亮,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邻座的小姑娘悄悄递给他一张纸巾:“爷爷,擦擦汗,您辛苦了。”
傍晚,天色渐暗,车窗外的田野变成连绵的山影,乘务员推着餐车走过:“有需要泡面、零食的旅客可以买了,我们准备了热豆浆,暖暖胃。”一位晕车的姑娘接过豆浆,轻声说了句“谢谢”,眼眶微微发红——她第一次独自去南昌上大学,此刻的温柔,让她少了许多慌张。
这辆大巴像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因一段共同的旅程相遇,他们或许素不相识,却在彼此的举手之劳中,感受到旅途的暖意,车窗外,中原的平原逐渐过渡到江南的丘陵,风景在变,但那份对“远方”的期待,始终如一。
抵达:赣江之畔的灯火与归心
晚上八点,大巴缓缓驶入南昌西长途汽车站,车刚停稳,就有旅客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把行李从行李架上拽下来:“终于到了!”
出站口处,早已有人举着牌子等候。“爸!这里!”一个小伙子朝着飞奔而来的身影挥手,父亲接过他的行李,拍了拍他的肩:“路上累坏了吧?妈在家炖了汤,回去趁热喝。”不远处,一位阿姨抱着花,朝着走下车的女儿奔去:“囡囡,想死妈妈了!”母女俩相拥而泣,周围的人纷纷露出微笑。
驻马店到南昌的旅途,在这一刻画上句号,但那些在车厢里发生的故事——大妈的花生、大叔的水、老人的电话、姑娘的豆浆——都成了记忆里温暖的注脚。
南昌,这座“英雄城”,此刻正以万家灯火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赣江的风里,带着赣菜的香,带着老巷的烟火,更带着无数“驻马店人”心中的“家”的模样,而驻马店,那座出发时的小城,也在每个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暖的起点。
车轮滚滚,驶过平原与山川,连接起驻马店的晨光与南昌的灯火,这趟800公里的汽车之旅,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它让我们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人在等你;无论路多长,总有一些温暖,会随着车轮,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