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晨的启程
清晨六点半,成都昭觉寺汽车站已泛起朦胧的烟火气,售票厅的电子屏上,“青川碧口”的班次字样在晨光中格外清晰,带着一丝山野的召唤,背包里装着火锅底料、牛肉干和一本泛黄的《蜀道难》,这是我对长途汽车最朴素的仪式感——仿佛只有带着市井的烟火气,才能配得上沿途将展开的苍翠山河。
汽车准时驶出,车窗外的成都渐渐褪去高楼林立的现代感,取而代之的是环城高速两侧的稻田与荷塘,天府之国的温润还残留在空气里,但车头已朝北奔去,朝着秦岭与巴山的褶皱深处,朝着那个被称为“陇上小江南”的碧口镇。
穿行:在山水长卷里打捞时光
从成都到碧口,全程约450公里,汽车需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近8小时,这并非一趟轻松的旅程,却是一场流动的视觉盛宴。
过广元,剑门关的险崖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历史书里走出的将军,沉默地守护着蜀道的大门,汽车沿着嘉陵江峡谷前行,江水时而湍急如怒,时而平缓如镜,江边的吊脚楼零星点缀,炊烟贴着水面飘散,恍惚间以为闯入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当海拔逐渐爬升,窗景从盆地丘陵过渡到高山密林,秋日的红叶染透了山峦,金黄的落叶松在风中摇曳,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在车窗上,留下斑驳的光影,邻座的大爷从青川上车,操着浓重的陇南口音和我搭话:“碧口这地方,夏天是避暑的凉洞子,冬天是养人的暖窝子,嘉陵江的水煮鱼,比你们成都的还巴适!”他的话里带着对家乡的骄傲,也让我对即将抵达的碧口更添几分期待。
中途在姚渡镇停车休息,司机大叔递来一杯热茶:“山路弯多,喝口茶暖暖胃。”茶杯里是当地产的绿茶,带着山野的清香,混着车窗外泥土与草木的气息,竟让这漫长的车程生出几分温暖的归属感。
抵达:嘉陵江畔的烟火人间
下午四点,汽车终于驶入碧口镇,当“碧口欢迎您”的蓝色牌坊映入眼帘时,嘉陵江的水汽扑面而来,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润与温柔,与成都的喧嚣不同,碧口是安静的:江面上的渔船缓缓划过,岸边的老茶馆里,老人摇着蒲扇下棋,卖橘子的小贩推着三轮车走过,吆喝声在江风中传得很远。
找了一家临江的客栈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奔向江边,夕阳正将江面染成金红色,远处的青山剪影如黛,江边的步道上,当地居民提着竹篮售卖刚捕捞的江鱼,鱼鳞还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老板娘笑着说:“刚捞的白片鱼,用江水现煮,加点花椒和辣椒,比你们成都的‘麻辣’还多一味鲜!”
傍晚的碧口,空气里飘着火锅的香气,找了一家临江的火锅店,锅里翻滚的正是嘉陵江的鲜鱼,配上碧口本地的花椒与辣椒,麻、辣、鲜、香在舌尖层层绽放,窗外是江风与渔火,窗内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那一刻忽然明白,为何这条从成都到碧口的汽车线路,能吸引无数人奔赴——它不仅连接着两座地理上的城镇,更串联起都市人对自然的向往,对慢生活的渴望。
尾声:车轮不息,山水长存
返程时,汽车再次驶过嘉陵江峡谷,夕阳西下,江水泛着粼粼波光,远处的山峦被暮色染成深蓝,邻座的大爷已经熟睡,手里还攥着一张碧口的老照片,我想起出发前《蜀道难》里的句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今再看,这“难”早已化为风景的一部分——正因为路途的蜿蜒,才让抵达时的碧口更显珍贵;正因为汽车在山水间的穿行,才让这段旅程成为一首流动的诗。
从成都的繁华到碧口的静谧,汽车轮子碾过的是山路,更是人心对远方的向往,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在车轮丈量过的山水里,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也找到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当汽车再次驶入成都的夜色,我知道,这条路上的风景,早已刻进了记忆的深处,成为往后日子里,一想起便会微笑的温暖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