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市到德阳,车轮上的旅程,从都市繁华到巴蜀温情

31spcar 汽车小知识 7

清晨六点半,青市客运中心的候车大厅已泛起微微亮光,玻璃幕墙外,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只有早班的出租车在路灯下划过一道道短促的光痕,我背着双肩包走进大厅,空气里浮动着早餐摊飘来的包子香和消毒水的淡淡气息——这是属于长途汽车站特有的、混杂着烟火气与匆忙感的清晨。

候车:出发前的序曲

青市到德阳的班次不算密集,但足够覆盖早出晚归的需求,我在自助取票机上刷了身份证,吐出一张浅蓝色的车票,上面印着发车时间“7:00”、检票口“3号”和车程“约2小时”,3号检票口前排着十来个人,大多是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拖着拉杆箱,耳机里漏出流行音乐的节拍;也有两三个中年人,提着装着土特产的布袋,小声聊着“德阳的厂里最近活儿多”之类的家常。

广播里响起女声播报:“开往德阳的客车开始检票,请旅客带好随身物品……”大家陆续起身,跟着检票员穿过闸机,司机师傅正弯腰检查车胎,见我们过来,直起身笑了笑:“都坐好哈,咱们准时发车。”

途中:流动的风景与时光

大巴车缓缓驶出青市客运中心,窗外的高楼渐渐被低矮的民房和绿化带取代,清晨的阳光透过车窗,在座椅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里少了都市的喧嚣,多了些田野的清新,我靠窗坐下,前排的阿姨从包里掏出一袋卤鸭腿,热情地分给旁边的小伙子:“尝尝,德阳张妈卤味的,香得很!”小伙子道了谢,车厢里顿时飘起一股卤香——这大概是长途汽车上最动人的“社交货币”,陌生人之间的一块点心,就能让冰冷的座椅多几分温度。

车子驶上成南高速,路边的广告牌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变成“德阳·中国重装基地”,广播里放着轻柔的民谣,司机师傅偶尔通过麦克风报站:“前方即将经过金堂服务区,有需要的旅客可以如厕休息。”每到服务区,大家便三三两两下车,有的买杯热豆浆,有的站在路边伸个懒腰,司机则趁机检查车况,擦擦挡风玻璃——这些短暂的停留,像旅程中的逗号,让漫长的车程有了喘息的机会。

我掏出手机,翻开备忘录里写了一半的游记,青市的清晨总是步履匆匆,而此刻的慢,恰好让思绪跟着车轮一起滚动,看着窗外掠过的稻田、池塘和远处若隐若现的青山,忽然想起小时候坐绿皮火车去外婆家的场景,也是这样的摇晃,这样的期待,只是如今的速度更快,窗外的风景也更清晰了。

抵达:德阳的烟火气与暖意

“德阳到了,请各位旅客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广播里响起提示音时,已是上午九点,车子缓缓驶入德阳客运站,站前广场上,已经有不少人在等车或接站,我随着人流下车,深吸一口气——德阳的空气带着湿润的甜意,和青市的干燥很不一样。

出站口处,一个举着“接女儿”牌子的阿姨正踮着脚张望,见到穿校服的女孩,脸上立刻笑开了花:“囡囡,路上累不累?”路边的小摊贩支着锅,炸油糕的滋滋声和着老板的吆喝声,热气腾腾的,让人心里发暖,我想起车票背面印着的“德阳,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此刻这烟火气与工业重镇的标签,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踏实与温情。

坐上公交去市区,路过钟楼时,阳光正好洒在钟楼的尖顶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车窗上倒映着我的影子,和身后掠过的街景,忽然觉得,从青市到德阳的这趟车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位移,更像是一场温柔的过渡——从都市的快节奏到小城的慢生活,从陌生人的疏离到萍水相逢的温暖,都在这2个小时里,悄悄发生了。

尾声:车轮不息,旅程不止

回程时,我特意选了傍晚的班次,大巴车在暮色中驶离德阳,窗外的路灯一盏盏亮起,像串起的珍珠,邻座的大爷是德阳本地人,给我讲“德阳孝泉古镇”的姜孝传说,讲“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有多神奇,眼睛里闪着光,我靠在椅背上,听着他的讲述,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忽然明白,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遇见不同的风景和人;每一次抵达,都是为了给生活添新的温度。

青市到德阳的汽车,或许只是万千长途班次中的一趟,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归途,它像一条流动的纽带,连接着两座城市的繁华与温情,也连接着每个旅人心中对远方的向往与对家的眷恋,车轮滚滚,驶过四季,也驶过岁月里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瞬间——而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