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包头的晨光
清晨六点,包头的街道已浸在微凉的晨雾中,火车站北门的汽车站里,早班车正等待着出发,这是一辆开往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的客运大巴,车身被朝阳染上一层淡金,车头的“包头—海流图”字样在晨光中格外清晰。
司机老王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方向盘在他手里稳稳当当,他笑着和上车的乘客打招呼:“今天天气好,估计下午四点前能到。”乘客们大多是当地牧民或往返两地的商贩,有人提着装满奶制品的竹篮,有人背着装着药材的麻袋,还有几个年轻人戴着耳机,默默刷着手机——对现代人来说,几百公里的车程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距离,但对这片横跨阴山、深入河套的土地而言,这趟汽车线,仍是连接城市与草原最鲜活的血脉。
穿行:在阴山与河套间跋涉
汽车驶出包头,先沿着110国道向西,窗外的景色渐渐从高楼林立变为平旷的田野,远处的阴山山脉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在天地之间,山体呈现出赭红与灰褐交织的色彩,岩层的纹理仿佛记录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老王指着远处的一道山口说:“那是昆都仑沟,以前走这里得翻山,现在好了,修了隧道,省了半个多小时。”
过乌拉特前旗后,道路开始蜿蜒着进入草原地带,路面依旧平整,但两侧的农田逐渐被低矮的柠条、梭梭取代,偶尔有成群的羊群在公路边吃草,牧民骑着马挥舞着长鞭,吆喝声随风飘来,车上的牧民乘客开始用蒙语交谈,语气里带着对家乡的熟悉与亲昵,一个穿着蒙古袍的老阿妈从布包里掏出奶豆腐,分给周围的乘客:“尝尝,自家做的,甜着呢。”车厢里顿时弥漫开奶香与笑语。
中途要在临河区停留半小时,这是河套平原的核心地带,素有“塞上粮仓”的美誉,乘客们下车活动筋骨,有人在小卖部买来河套瓜子,有人蹲在路边吃一碗热腾腾的烩菜,汽车再次启动时,夕阳已开始西斜,将草原染成一片金红,远处的乌拉特草原上,零星点缀着白色的蒙古包,像散落在绿毯上的珍珠。
抵达:海流图的灯火与晚风
下午四点,汽车终于驶入海流图镇,街道不宽,但干净整洁,两旁的商铺挂着蒙汉双语的招牌,烤羊肉串的香气、奶茶馆的奶香混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草原小镇特有的烟火气。
“到了,都收拾一下东西!”老王熄火下车,帮着乘客们搬行李,牧民们小心地抱着装奶制品的篮子,年轻人则背着行囊匆匆消失在街角——他们或许是赶回家乡,或许是带着草原的特产去往更远的地方。
站在镇口回望,夕阳下的海流图显得宁静而安详,远处是连绵的草原,近处是错落的房屋,而那辆从包头而来的大巴,已完成它的使命,静静停在站牌下,仿佛一位疲惫却满足的旅人,等待着下一次出发。
这趟从包头到海流图的汽车,载的不仅是乘客与货物,更是一段跨越山河的旅程,是城市与草原的对话,是现代与传统在车轮上的交融,当汽车引擎再次轰鸣,它又将载着新的希望,驶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