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车险市场在保费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却深陷“骗保亏损”的泥潭,部分投保人、修理厂甚至内部人员相互勾结,通过虚构事故、夸大损失、伪造单据等手段骗取保险金,不仅推高了险企的经营成本,更挤压了行业的盈利空间,成为制约车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
骗保手段层出不穷,险企亏损“雪上加霜”
车险骗保的形式五花八门,呈现出“隐蔽化、链条化、专业化”的特点,常见手段包括:
-“假事故”真骗保:投保人或修理厂故意制造小刮蹭、甚至碰撞事故,伪造现场骗取理赔款;
-“旧伤”冒“新伤”:将车辆原有损伤或非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伪装成保险责任事故索赔;
-“拆分理赔”降免赔:通过拆分单据、虚增维修项目等方式,降低车主免赔额,骗取全额或超额赔偿;
-“内外勾结”谋私利:个别保险从业人员与修理厂勾结,通过“空单套费”“虚假批单”等方式侵占保险金。
这些骗保行为直接导致险企赔付率攀升,据行业数据显示,部分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CR)长期超过100%,意味着险企“卖一辆车险亏一辆钱”,而骗赔损失占赔付支出的比例高达10%-15%,成为亏损的重要推手,以某中型财险公司为例,其某年度因车险骗保导致的直接损失超亿元,几乎吞噬了全年车险业务的净利润。
骗保背后的“三重诱因”
车险骗保泛滥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交织的结果:
1.信息不对称与监管难度大:保险事故的真实性、损失金额的合理性难以精准核实,尤其对于小额案件,险企为控制调查成本往往“被动理赔”,给了骗保者可乘之机。
2.违法成本低、利益驱动强:根据现行《保险法》,骗保行为最高面临2倍罚款,刑事责任门槛较高,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而修理厂通过骗保可获取额外维修利润,车主则能通过“虚增理赔”降低保费支出,形成“骗保利益链”。
3.市场竞争加剧,险企风控松懈:过去几年,车险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险企为抢占市场份额,放松了核保核赔标准,甚至默许“高赔付、高返佣”等违规行为,客观上纵容了骗保行为。
破局之路:科技赋能与制度完善并重
遏制车险骗保、险企扭亏为盈,需从“技防”“人防”“制度防”多管齐下:
-科技赋能,构建智能风控体系:运用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风险识别-预警-调查”全流程闭环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比事故现场照片与车辆历史维修记录,识别“旧伤新赔”;利用行车记录仪数据还原事故真相,打击“假事故”骗保。
-完善法规,提高违法成本:推动《保险法》修订,将车险骗保的刑事责任门槛降低,对个人和单位骗保行为施以更严厉的处罚;建立行业骗保人员“黑名单”,实现跨机构信息共享,提高骗保失信成本。
-强化行业协同,挤压骗保空间:推动保险公司、修理厂、二手车商、维修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机制,共享维修价格数据库、客户诚信记录;监管部门加强对险企经营行为的穿透式监管,严查“虚列费用、虚假承保”等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提升公众诚信意识: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法律知识普及等方式,引导车主认识到“骗保=违法”,营造“诚信投保、依法理赔”的市场环境。
车险骗保不仅侵蚀险企利润,更推高整体保费水平,最终损害的是广大诚信投保人的利益,唯有通过科技筑牢“防火墙”、以制度织密“防护网”、靠协同凝聚“监管合力”,才能铲除骗保滋生的土壤,推动车险市场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实现险企与消费者的共赢,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化和技术手段的迭代,车险骗保“黑洞”终将被堵上,险企盈利困局有望迎来实质性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