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上路,车险是保障安全与风险的重要防线,但面对琳琅满目的险种,很多车主会纠结:“哪些必须买?哪些可以省?”车险并非买得越多越好,但有几类险种属于“必选项”,一旦缺失,可能面临巨额经济损失甚至法律风险,今天就为大家梳理车险中的“必买险种”,帮你避开投保误区。
交强险:法律强制,上路“通行证”
交强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是国家法律规定必须购买的险种,不买不能上路、不能年检,否则被查处会扣车、罚款,并处以双倍保费补缴,它的核心作用是“第三方保障”,即赔付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对方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包含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
需要注意的是,交强险的赔付限额较低:有责情况下,死亡伤残最高赔18万元,医疗费用最高1.8万元,财产损失最高2000元;无责情况下,各项限额更低,仅靠交强险,远不足以覆盖重大事故的赔偿,因此必须搭配商业险补充。
第三者责任险:交强险的“黄金搭档”,保额别太低
第三者责任险(三者险) 是商业险中最该优先购买的险种,被称为“交强险的补充”,它保障的是“超出交强险赔付限额后,对第三方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赔偿责任”,比如撞坏豪车、造成人员重伤等,交强险不够赔的部分,由三者险承担。
为什么说它“必买”?现实中,豪车维修费动辄几十万,严重人身伤亡的赔偿金可能上百万,一旦发生事故,如果没有三者险,车主可能需要自掏腰包,甚至导致家庭经济崩溃,建议保额至少买200万-300万(一线城市建议300万以上),毕竟保费只比100万多几百元,但保障提升显著。
车损险:自家车的“维修费保障”,新手/新车必备
车辆损失险(车损险) 保障的是“自己车辆的损失”,无论是碰撞、倾覆、火灾、爆炸等意外,还是暴雨、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涉水行驶除外,2020年车险改革后已包含发动机涉水险),甚至是盗抢、玻璃破碎、自燃等,都在赔付范围内。
车损险是否“必买”?主要看车辆价值和用车场景:
- 新车/豪车:车辆价值高,一旦维修费用高昂(如换保险杠、车灯等,小剐蹭也可能上千元),车损险能避免“修车比车价还贵”的尴尬;
- 新手司机:驾驶技术不熟练,剐蹭、碰撞风险较高,车损险是“安心险”;
- 老旧车:如果车辆价值较低(如低于2万元),且维修成本不高,可考虑不买,但需承担自修车的风险。
2020年车险改革后,车损险已捆绑附加“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三者险补充)、“机动车全车盗抢”“玻璃单独破碎”“自燃”“发动机涉水”“不计免赔险”等,性价比大幅提升,建议新车和新手优先购买。
座位险:车上人员的“安全网”,经常载人别省
车上人员责任险(座位险) 保障的是“本车司机和乘客的人身伤亡”,按“司机座位”和“乘客座位”分别投保,每座保额一般1万-10万(可自主选择)。
如果经常载人(如家庭用车、网约车等),座位险建议购买,毕竟发生事故时,司机和乘客的医疗费、伤残赔偿金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了座位险,保险公司会按合同赔付,减轻车主的经济负担,保额建议每座至少5万-10万,若经常搭载家人,可适当提高。
这些险种“按需买”,不必盲目跟风
除了上述“必买险种”,还有些险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 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附加在三者险上,赔付第三方“医保外用药”,保费几十元,建议购买,尤其经常跑长途或市区路况复杂时;
- 车身划痕险:新车、停在露天停车场或担心他人恶意刮擦可考虑,但旧车或划痕不多的没必要买;
- 涉水险:2020年后已包含在车损险中,无需单独购买;
- 新增设备损失险:若车辆加装了音响、导航等非原厂设备,可单独投保。
车险“必买公式”=交强险+三者险(200万-300万)+(车损险+座位险)
车险投保的核心原则是“保障刚需,按需配置”,交强险是底线,三者险是“风险防火墙”,车损险和座位险则是“自身保障”,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优先确保这三类险种充足,再根据车辆价值、用车场景调整细节,才能既省钱又安心,车险不是消费,而是为不确定的风险提前准备的“安全垫”,关键时刻能帮你规避倾家荡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