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保养黑幕,那些被掩盖的套路与陷阱

31spcar 日常保养 8

在汽车消费市场,4S店因其“原厂配件”“专业认证”“正规保障”等标签,成为多数车主保养维修的首选,当“保养”与“黑”字结合,背后隐藏的套路与陷阱却让不少车主陷入“被坑”的困境,从过度维修到价格虚高,从信息隐瞒到强制消费,4S店保养的“黑”一面,正逐渐撕开行业光鲜的外衣。

“黑”在过度消费:小病大修,配件“狸猫换太子”

“明明只是换个小电瓶,4S店却说我整个发电机都要换,最后花了两万多,外面修车师傅说电瓶才800块。”车主李先生的经历,道出了4S店保养最常见的“黑”套路——过度维修
部分4S店会通过夸大故障、虚构问题,将小病说成“大修”,诱导车主更换不必要的配件,普通车主难以判断的发动机积碳、变速箱磨损等,4S店可能用“专业检测设备”出具“严重超标”的报告,实则只需简单清洗即可;甚至将正常磨损的零部件(如刹车片、火花塞)描述为“必须立即更换”,催生高额费用。
更隐蔽的是配件“狸猫换太子”:号称“原厂配件”实则为高仿副厂件,甚至将旧件翻新后充当新件安装,有车主投诉,在4S店更换的“全新正时皮带”,仅3个月就出现开裂,拆开发现竟是旧件重新喷漆,由于普通车主缺乏专业知识,这类“以次充好”的行为往往难以当场识破,为后续行车安全埋下隐患。

“黑”在价格陷阱:保养套餐“明低暗高”,隐形消费满天飞

“官网明明写小保养600元,到店后却被告知‘必须使用全合成机油’,加上空调清洗、发动机保护等附加项目,最后花了1800元。”车主王女士的遭遇,暴露了4S店保养的价格虚高问题。
为吸引顾客,4S店常打出“特价保养”“套餐优惠”的广告,但实际到店后,却以“车型不同”“配件升级”“建议附加项目”等理由涨价,基础保养报价看似亲民,却强制要求购买“指定套餐”(如包含空调滤芯、变速箱油等额外项目),拆解后才发现部分项目根本“没必要”;更有甚者,在保养清单中添加“检测费”“工时上浮费”等隐形费用,合同却不明确标注,车主稀里糊涂买单。
不同4S店间的价格差异也令人咋舌:同一品牌车型,同一保养项目,A店报价800元,B店可能高达2000元,且服务内容并无本质区别,这种“一店一价”的混乱定价,背后是信息不对等下的“看人下菜碟”。

“黑”在信息隐瞒:保养记录“被消失”,质保成“空头支票”

“车子还在质保期内,我在4S店做保养,却被要求必须同时做‘深度养护’,否则就不给质保保章。”车主张先生的遭遇,揭示了4S店利用信息不对称捆绑消费的套路。
根据《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车主有权自主选择保养机构,非4S店保养导致的质量问题,厂家不得拒绝质保,但现实中,部分4S店故意隐瞒这一规定,以“脱保”“失去质保”为由威胁车主,强制购买高价养护项目或指定消费。
更恶劣的是,篡改或隐瞒保养记录:有车主发现,自己在4S店的保养记录被“删除”,导致后续维权时无法提供证据;还有4S店将“建议更换”的零部件记录为“已更换”,让车主为未实际发生的服务买单,质保本应是消费者的“护身符”,却成了部分4S店套取额外利益的“工具”。

“黑”在服务缩水:承诺“免费”变“收费”,保养车辆“被受伤”

“说好免费洗车,结果洗完发现车门被划了;承诺1小时完成保养,却让我等了3小时,最后还说我加的‘优先服务费’包含等待时间。”车主刘女士的吐槽,直指4S店保养的服务缩水问题。
为吸引客户,4S店常打出“免费洗车”“免费检测”“代步车服务”等宣传,但实际执行中却设置门槛:免费洗车仅限指定车型”“代步车需提前3天预约”,甚至将“免费”服务包装成“增值项目”,暗中收费。
更让车主寒心的是,保养过程中的“二次伤害”:更换机油时不小心漏油、拆装零部件导致划痕、试驾时激烈驾驶加剧磨损……由于4S店掌握“话语权”,车主往往难以证明损伤是保养造成,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打破“黑”幕,需要多方合力

4S店保养的“黑”套路,不仅损害车主的经济利益,更透支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要打破这一乱象,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明确“过度维修”“价格欺诈”的处罚标准,推动保养服务价格透明化;4S店需回归服务本质,用专业与诚信赢得市场;而车主也应主动了解汽车保养知识,保留消费凭证,遇到侵权时敢于维权。
毕竟,真正的“专业”不该成为收割消费者的“镰刀”,真正的“保障”更不该建立在信息隐瞒与套路之上,唯有撕掉“黑”标签,4S店保养行业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