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上路,车险是每位车主都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琳琅满目的险种,许多新手车主常常陷入困惑:“哪些是必须交的?哪些可以省?”车险并非“买得越多越好”,但某些“必选项”不仅关乎法律合规,更直接关系到自身与他人的利益,本文将围绕“车险必须交什么险”展开,明确强制险种的核心地位,并分析商业险中的“建议配置”,帮助车主在保障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
法律强制:交强险,上路“通行证”
必须交的险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
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所有上路行驶的机动车都必须投保,它是车险中的“硬性门槛”,未购买交强险的车辆无法通过年检,也不能合法上路。
交强险的核心作用:
交强险的本质是“广覆盖、保基础”的第三方责任险,其保障对象是“事故中除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当发生交通事故时,交强险会在责任限额内(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8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对第三方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赔付,且不区分事故责任方。
需要注意的点:
交强险的保障额度较低,尤其对于造成严重人身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18万元的死亡伤残限额往往不足以覆盖全部赔偿,超出部分需车主自行承担,这也是为什么仅靠交强险远远不够的原因。
商业险建议配置:第三者责任险(三者险),“保命”的关键
强烈建议购买的险种:第三者责任险(简称“三者险”)
虽然交强险是强制险,但保障力度有限,而三者险作为商业险的核心险种,被称为“交强险的补充”,也是车主最值得优先配置的“非强制必选项”。
三者险的核心作用:
三者险的保障对象同样是“事故中的第三方”,但其赔偿额度远高于交强险,且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保额(常见50万、100万、200万、300万等),若发生致人死亡的事故,赔偿总额可能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交强险的18万元限额仅能覆盖一小部分,剩余部分由三者险赔付,避免车主因一次事故陷入巨额债务。
为何必须买?
在交通事故赔偿标准逐年提高、豪车维修费用高昂的当下,50万元以下的三者险保额已显不足,建议一线城市车主至少选择100万保额,三四线城市也建议不低于50万,以应对“小事故大赔偿”的风险。
商业险补充:根据需求选择,这些险种能“雪中送炭”
除了交强险和三者险,商业险中还包含多个附加险,车主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配置,以下为“高实用性”险种推荐:
车辆损失险(车损险)
作用:赔偿本车因碰撞、倾覆、火灾、爆炸、外界物体坠落/倒塌、暴雨、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车辆损失,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后,车损险已包含盗抢险、自燃险、玻璃单独破碎险、发动机涉水险等多个附加险,性价比大幅提升。
建议人群:新车、价值较高的车辆、常在复杂路况行驶的车主。
车上人员责任险(座位险)
作用:赔偿本车驾驶员及乘客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按座位投保,每人保额一般1万-10万不等)。
建议人群:经常搭载家人、朋友,或自身驾驶技术不熟练的车主。
不计免赔险
作用: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按100%赔付(通常责任险有免赔率,如负主要责任免赔15%),附加此险后,可减少车主自掏腰包的部分。
建议人群:所有车主,尤其搭配三者险、车损险购买时,能最大化保障权益。
这些险种“非必须”,但特定场景下可考虑
- 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若三者险未包含医保外用药,此险可赔偿第三方使用医保外药品的费用,避免“自费药纠纷”。
- 划痕险:适用于新车或爱车车主,赔偿无明显碰撞痕迹的车身划痕,但需注意“多次理赔次年保费可能上涨”。
- 涉水险:改革后已包含在车损险中,若车辆曾单独购买且未到期,可继续享受保障。
车险“必买清单”与“灵活配置”
必须交的险种:
- 交强险(法律强制,无替代)
强烈建议购买的险种:
- 第三者责任险(保额50万及以上,应对大额赔偿)
- 车损险(保护自身车辆,尤其新车)
按需选择的险种:
- 车上人员责任险、不计免赔险、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险等,根据用车习惯、地域风险、车辆价值综合判断。
车险的本质是“风险转移”,与其纠结“是否多花钱”,不如明确“最怕什么”,对于普通车主而言,交强险+三者险(100万)+车损险+不计免赔险的“黄金组合”,既能满足法律要求,又能覆盖90%以上的常见风险,让出行更安心,一份合理的车险规划,是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