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国,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正以绿色出行的积极姿态,加速构建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远郊的古镇小巷,从商圈的地下车库到景区的停车场,一座座充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新能源车主解决了“里程焦虑”,更成为这座城市践行“双碳”目标、拥抱绿色生活的生动注脚。
从“补能焦虑”到“从容出行”:充电网络的“成都速度”
几年前,成都新能源车主的日常常伴随着这样的纠结:“电量剩20%了,附近有充电桩吗?”“充电要排队多久?”随着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这样的焦虑正逐渐成为历史,截至2023年底,成都市电动汽车充电桩总量已突破20万个,建成公共充电站超1500座,形成了“中心城区加密、近郊区域覆盖、远郊节点衔接”的布局格局。
在成都高新区,总投资约2亿元的“智慧充电综合体”近日投用,这里不仅配备了200余快充桩,还引入了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等绿色技术,实现“光储充”一体化;在天府新区,依托公园城市优势,多个景区充电站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比如在兴隆湖周边,车主可在充电之余漫步湖畔,等待电量满格;就连远郊的蒲江县、大邑县,也实现了乡镇公共充电站“全覆盖”,让自驾游的新能源车主再无后顾之忧,这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应急补充”的充电网络,正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成都新能源车主中成为现实。
不止于“充电”:充电站的“成都温度”与“智慧范儿”
走进成都的许多充电站,会发现它们早已超越了“单纯充电”的功能属性,而是融合了科技、服务与人文的“综合能源服务驿站”,在春熙路商圈的地下充电站,车主通过“蜀道e电”“成都e充电”等APP即可实时查看桩位状态、预约充电,支持无感支付,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在武侯祠附近的社区充电站,针对老旧小区充电难问题,创新采用“统建统营”模式,居民通过手机APP扫码即可使用,既解决了私拉电线的安全隐患,又让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化”升级,部分充电站已试点应用V2G(车辆到电网)技术,让电动汽车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反向送电,成为城市的“移动储能单元”;还有的充电站配备了智能巡检机器人、自动灭火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保障充电安全,在服务细节上,母婴室、休息区、自动售货机、免费WiFi等设施一应俱全,让充电等待的时间不再难熬,反而多了一份“成都式”的惬意与周到。
绿色赋能未来:充电站背后的“城市雄心”
充电网络的密集铺设,是成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先手棋”,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以充电基础设施为支点,撬动交通领域的能源结构转型,数据显示,每充电1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70吨,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充电站不仅成为“能源补给站”,更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加油站”。
成都还将继续推进“充电+”融合发展:在新建小区实现充电桩“应装尽装”,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密快充站布局,探索“充电+商业”“充电+文旅”等新业态,让绿色出行更便捷、更经济,从“电动成都”到“绿色蓉城”,充电站的点点“星光”,正照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行之路。
当夜幕降临,成都的充电站里,灯光与车流交相辉映,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在这里“满血复活”,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不仅是充电网络的延伸,更是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在成都,绿色出行的“电”力,正让这座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