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就想着交强险和三者险就够了,座位险?觉得没必要,省点钱……”坐在病床前的李强(化名)握着妻子的手,语气里满是悔恨,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不仅让他的车严重受损,更让车上的两位朋友受了伤,而当他翻遍保单,才发现自己为了省下几百块钱的保费,压根没买“座位险”——这笔“省下的钱”,如今正让他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
侥幸心理:被忽视的“安全带”
“座位险”全称“车上人员责任险”,分为司机座位和乘客座位,保障的是保险车辆发生意外事故时,造成车上人员伤亡时,保险公司对受害人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不少车主和李强一样,存在认知误区:觉得“开车技术好,不会出事”或“买了三者险就够了”,却忽略了“车上人”和“车外人”的风险同样不可控。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交通事故中,车上人员伤亡占比超过30%,而车险理赔案例中,因未购买座位险导致车主自担高额医疗费、赔偿金的案例屡见不鲜,某保险公司理赔员坦言:“我们见过太多车主,省了几百块保费,结果事故后赔几万甚至几十万,最后不仅掏空积蓄,还可能背上债务。”
事故突至:没有“座位险”的窘境
李强的遭遇并非个例,去年国庆假期,自驾出游的张先生(化名)在高速上追尾前车,造成副驾驶的朋友骨折,由于他的保单只有交强险和100万三者险,三者险不赔本车人员,而座位险的缺失,让张先生不得不独自承担朋友8万多元的医疗费和误工费。“我们是十几年的兄弟,总不能让他自己扛,但这笔钱对我们家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张先生无奈地说。
更棘手的是,若事故中车主责任较大,且车上人员无力承担医疗费,车主还可能面临被起诉的风险,法律人士指出,交通事故中,车主作为车辆驾驶人,若存在过错,需对车上人员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若无座位险保障,这笔费用只能由车主个人承担,极易引发家庭经济纠纷。
理性配置:别让“省钱”变成“负债”
座位险的保费并不高,根据车型和保额不同,司机座和乘客座各保1万元的话,全年保费通常在100-200元之间;若将保额提升至每座10万,保费也多在300-500元之间,这笔费用,或许不够一次聚餐,却能在事故发生时成为“救命钱”。
保险专家建议,车主在配置车险时,应遵循“交强险+三者险(建议200万以上)+车损险+座位险”的基础组合,再根据实际需求添加医保外用药责任险等附加险,尤其是经常搭载家人、朋友的车主,座位险更应“标配”——毕竟,保障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身边人的安全与未来。
写在最后:安全无小事,保障需“周全”
交通事故从不会“预告”,风险也不会“挑人”,省下座位险的保费,看似精明,实则将自己和他人置于“裸奔”的风险中,保险的本质是“未雨绸缪”,是用小额的确定性,对冲不确定性的损失。
在此提醒各位车主:翻翻自己的保单,看看是否有“座位险”的身影,若尚未配置,不妨尽快联系保险公司补充完善,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保障不到位,亲人两行泪,别让“没买座位险”的遗憾,成为事故后无法挽回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