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汽车ABS,类型、原理与发展

31spcar 汽车小知识 6

汽车制动系统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核心部件,而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简称ABS)的问世,更是极大地提升了车辆在紧急制动时的操控性和稳定性,有效避免了因车轮抱死导致的侧滑、甩尾等危险情况,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ABS也衍生出了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车型、不同驾驶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迭代,本文将详细介绍汽车ABS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按控制通道和传感器数量分类

这是最常见也最基础的分类方式,它直接反映了ABS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控制精度,ABS的“通道”通常指独立控制一个或多个车轮制动压力的液压回路,而“传感器”则负责监测车轮转速。

  1. 四通道四传感器ABS (Four-Channel, Four-Sensor ABS)

    • 结构特点:每个车轮都有一个独立的转速传感器,并且每个车轮的制动压力都可以由ABS控制单元独立调节。
    • 工作原理:能够对四个车轮进行分别控制,实现最佳的制动效果和方向操控性。
    • 优点:控制精度最高,制动性能和操控稳定性最佳,尤其在附着系数不均匀的路面上(如一侧车轮在冰面,另一侧在干燥路面)表现突出。
    • 缺点:系统复杂,成本较高。
    • 应用:通常应用于中高档轿车、豪华车以及高性能车辆。
  2. 三通道三传感器ABS (Three-Channel, Three-Sensor ABS)

    • 结构特点:常见于前轮驱动的车辆,通常有两个前轮各有一个独立的转速传感器和一个控制通道,后轮共用一个转速传感器(一般安装在差速器处)和一个控制通道(即“低选”控制后轮)。
    • 工作原理:前轮可以独立控制,后轮则按附着系数较低的一侧车轮来同步控制,以防止后轮先抱死。
    • 优点: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保证了前轮的转向能力和后轮的基本稳定性。
    • 缺点:后轮控制精度不如四通道系统,在特定路况下后轮制动潜力可能未充分发挥。
    • 应用:广泛应用于前置前驱(FF)的经济型和中型轿车。
  3. 三通道四传感器ABS (Three-Channel, Four-Sensor ABS)

    • 结构特点:与三通道三传感器ABS类似,也是前轮独立控制,后轮“低选”控制,但区别在于,后轴两侧各有一个转速传感器,提供更精确的后轮转速信息,但控制逻辑上仍可能采用“低选”或改进的控制策略。
    • 工作原理:虽然后轮是一个控制通道,但四个传感器的输入使得控制单元能更准确地掌握四个车轮的状态,有助于优化控制策略。
    • 优点:在三通道成本基础上,提供了更多的车轮信息,控制可能更优于三通道三传感器ABS。
    • 缺点:后轮仍非独立控制。
    • 应用:一些对后轮状态监测有一定要求,但成本控制又较为严格的车型。
  4. 两通道两传感器ABS (Two-Channel, Two-Sensor ABS)

    • 结构特点:通常分为“双对角”控制或“前后”控制,两个传感器分别控制前轴和后轴,或控制左右前轮和左右后轮(通过对角线控制)。
    • 工作原理:控制精度相对较低,通常是同时控制两个对角车轮或前后轴车轮的制动压力。
    • 优点:成本最低。
    • 缺点:制动性能和操控稳定性相对较差,现在已较少使用。
    • 应用:一些早期的经济型车辆或低端商用车。

按控制方式分类

除了按通道和传感器数量划分,ABS还可以根据其具体的控制逻辑和策略进行分类。

  1. 独立控制式ABS (Independent Control ABS)

    • 特点:每个车轮的制动压力都根据其自身的转速信号独立进行调节,不受其他车轮影响,四通道四传感器ABS通常属于此类。
    • 优点: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每个车轮的附着系数,制动距离最短,操控性最佳。
  2. 选择控制式ABS (Selecting Control ABS)

    • 特点:分为“低选”(Low Select)和“高选”(High Select)。
      • 低选控制:当左右两侧车轮附着系数差异较大时,以附着系数较低的一侧车轮为基准来调节两侧制动压力,防止低附着系数车轮先抱死,三通道ABS中后轮常采用此方式。
      • 高选控制:以附着系数较高的一侧车轮为基准调节,但可能导致低附着系数车轮抱死,应用相对较少。
    • 优点: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保证车辆的基本稳定性。
    • 缺点:制动距离可能不是最短的,高选控制可能导致不稳定。
  3. 混合控制式ABS (Mixed Control ABS)

    • 特点:结合了独立控制和选择控制的优点,前轮采用独立控制以获得最佳转向能力和制动效果,后轮采用低选控制以保证车辆稳定性。
    • 优点:平衡了制动性能、操控稳定性和成本。
    • 缺点:控制逻辑相对复杂。

按其他技术特点或发展阶段分类

随着技术进步,ABS也在不断演进,出现了一些带有附加功能或采用新技术的类型。

  1. 常规ABS

    • 特点:指只具备基本防抱死制动功能的系统,是最早普及的ABS类型。
  2. ABS+EBD (Electron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

    • 特点:EBD是ABS的延伸功能,能够在ABS启动前,根据车辆载荷和路况动态调节前后轴以及左右车轮的制动力分配,优化制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ABS工作,缩短制动距离,现在大部分配备ABS的车辆都会同时配备EBD。
  3. ABS+ASR/TCS (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Traction Control System)

    • 特点:ASR/TCS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与ABS协同工作,防止车辆在加速时驱动轮打滑,ABS控制车轮的“抱死”,ASR/TCS控制车轮的“滑转”,两者共享轮速传感器等部件,共同提升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4. ABS+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 特点: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更高级的主动安全系统,它是在ABS和ASR/TCS基础上,通过监测方向盘转角、车辆横摆角速度等信号,主动对单个车轮施加制动力或调整发动机动力输出,以帮助驾驶员保持车辆行驶轨迹,可以说,ESP是ABS技术的高度发展和集成。
  5. 集成式ABS/ESC模块

    • 特点: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是将ABS、TCS、ESP等功能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和液压模块中,称为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系统或更高级的车辆动态控制系统,这种集成化设计使得系统响应更快,控制更精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总结与展望

汽车ABS的类型从早期的简单两通道系统发展到如今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的ESC系统,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工程师们对安全性能的不懈追求,了解不同类型的ABS,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车辆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也能在选购车辆时对车辆的主动安全配置有更清晰的认识。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传感器技术的革新,ABS/ESC系统将更加智能化,与车辆其他系统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为我们的行车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无论是何种类型的ABS,其核心目标始终如一:在紧急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守护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动系统,确保ABS等安全装置正常工作,是每一位驾驶员的责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