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是汽车流通市场的“毛细血管”,一头连着新车消费的“源头活水”,一头系着百姓出行的“民生刚需”,长期以来,“迁入限制”这道无形的“墙”,却在不少城市横亘其间,让二手车跨区域流通面临“看得见、过不去”的困境,打破地域壁垒,畅通二手车迁入渠道,不仅是释放消费潜力、促进市场循环的关键之举,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迁入限制:二手车流通的“隐形枷锁”
所谓二手车迁入限制,部分城市通过设定排放标准、年限、价格等“门槛”,限制外地二手车转入本地市场,这些政策多以“治污”“缓堵”为名,实则背后掺杂着地方保护主义色彩——通过限制二手车流入,保护本地新车销量,维护地方税收。
这种“堵”而非“疏”的做法,弊端日益凸显:对消费者而言,迁入限制导致“卖旧买新”成本高企,想卖掉旧车换新车,却因外地车无法迁入而不得不“贱卖”或“持币观望”,抑制了消费升级需求;对市场而言,区域割裂导致二手车资源无法优化配置,车价因地域差异形成“剪刀差”,比如一辆车在A城市仅值5万元,迁入不限迁的B城市可能值6万元,这种“价差”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对行业而言,限制政策导致二手车流通效率低下,全国超2万家二手车交易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行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
破局之道:从“限制”到“疏解”的治理升级
二手车迁入限制与“治污”“缓堵”的目标并无必然联系,随着汽车排放标准的持续提升(如国六标准的全面普及)和交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环保达标、限行等差异化手段,完全可以在保障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二手车的有序流通。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多次明确要求“取消二手车迁入限制”,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全面取消二手车迁入限制”;2023年,商务部等17部门联合发文,再次强调“推动取消各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二手车迁入限制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全国已有296个地级市取消迁入限制,覆盖率达90%以上,但仍有少数城市固守“土政策”,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堵点”。
破除迁入限制,关键在于转变治理理念:从“地方本位”转向“全国一盘棋”,将二手车流通纳入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二手车交易登记制度、排放标准互认机制、临时周转政策等,降低跨区域流通的制度成本,可推广“异地登记”“电子化转籍”等便民措施,让车主“一次办、网上办”;对环保不达标车辆,可通过引导报废、拆解等合规渠道处理,而非“一刀切”限制流通。
畅通循环:二手车市场的“民生红利”
取消二手车迁入限制,受益的不仅是市场,更是万千百姓,对普通家庭而言,二手车是“性价比极高的代步工具”,取消限制后,更多优质二手车将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满足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特别是对于收入有限的家庭,二手车“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实实在在提升了生活品质。
对行业而言,畅通迁入渠道将激发市场活力,数据显示,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交易量达1840万辆,但相比新车销量(约2100万辆),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取消限制后,二手车流通效率提升,车商经营半径扩大,市场规模有望加速扩容,进而带动检测、评估、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发展,形成“车-货-场-人”的全链条生态。
对经济而言,二手车是拉动汽车消费的“重要引擎”,二手车交易活跃,会促进新车置换需求,形成“卖旧买新”的消费闭环,据测算,一辆二手车交易可带动1.2辆新车销售,取消迁入限制后,全国二手车交易量有望突破2500万辆,直接拉动万亿级消费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二手车迁入限制的“破冰”,不仅是政策层面的松绑,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它关乎百姓的“出行自由”,关乎市场的“循环畅通”,关乎经济的“活力释放”,唯有彻底打破地域壁垒,让二手车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实现“物尽其用”,让汽车消费的“一池春水”活起来、流起来,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畅通二手车迁入的“最后一公里”,势在必行,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