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背街小巷,或者小镇的蜿蜒道路上,我们有时仍能瞥见一些“上了年纪”的汽车,它们或许款式早已过时,车身漆面斑驳,甚至排气管会冒出一阵青烟,伴随着“突突突”的有节奏的声响——这,就是烧油的老年汽车,一个在快速更迭的汽车时代里,带着浓厚时代印记和生活温度的特殊存在。
这辆老年汽车,它的“青春”或许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它可能是某个单位引以为傲的“座驾”,也可能是某个家庭奋斗多年后圆梦的“大件”,它的引擎,内燃机的轰鸣是那个时代速度与力量的象征;它的化油器,精准地混合着空气与汽油,驱动着车轮滚滚向前,它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出行记忆和朴素梦想,那时的它,或许也意气风发,穿梭在初具雏形的城市街道上,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岁月不饶人,汽车亦然,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新一代汽车层出不穷,这辆老年汽车,逐渐从“当打之年”步入“晚年”,它的“老年”特征愈发明显:外观上,镀铬件氧化失去光泽,保险杠可能有轻微的碰撞痕迹,车窗的橡胶密封条老化变硬;内饰里,塑料件因日晒而褪色、开裂,座椅的弹簧或许已经有些松垮,仪表盘上某些指示灯时亮时不亮,像是一位老者的眼神,有些浑浊却依然倔强。
最显著的,还是它“烧油”的习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但在那个燃油相对廉价、技术选择有限的年代,燃油车是绝对的主流,这辆老年汽车,依然保持着对汽油的“依赖”,它的油耗可能已经高得惊人,每一次加油,都像是一次“奢侈”的消费;它的排放,或许早已不符合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那熟悉的“突突”声和偶尔冒出的黑烟,在宁静的清晨或傍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会引来环保部门关注的目光。
但就是这样一辆“老掉牙”的车,在一些人心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或个体经营者来说,它或许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维修保养成本低,零件随处可见,一些略懂机械的老师傅,就能让它“起死回生”,它可能用来拉货,可能用来接送孩子,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风雨无阻地完成着它的使命,它不像新车那样娇贵,皮实耐用是它最大的优点,只要油箱有油,它就能把你送到想去的地方。
开这样一辆老年汽车,需要的不仅是驾驶技术,更是一种情怀,车主需要忍受它可能随时出现的“小脾气”——偶尔的熄火、空调不制冷、异响等等,但也正是在这种“人车相依”的相处中,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连接,车主熟悉它的每一个性格特点,知道在冷天需要多热一会儿车,知道在爬坡时需要提前加油,知道它发出的每一种声音背后代表的状态,这种默契,是任何智能科技都无法替代的。
我们也要正视老年汽车带来的问题,高能耗、高排放、潜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都是不容忽视的事实,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汽车技术的迭代,这些终将告别历史舞台,或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或者老车爱好者的聚会上,才能再见到这些“烧油”的老伙计。
但无论如何,那辆“突突”作响的老年汽车,都曾是时代的一部分,承载过无数人的梦想与生活,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讲述着过去的岁月,当我们偶尔在街头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投去一瞥时,心中或许会涌起一丝复杂的情感:有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有对老物件的不舍,也有对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敬畏,那辆烧油的老年汽车,它的故事,也是一段鲜活的社会变迁史。